我不要你用牺牲换来的爱

WhatsApp Image 2023-02-09 at 10.03.05 AM

我不要你用牺牲换来的爱。

我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老师曾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日其实是有另一种名称,那就是母难日。因为妈妈生孩子的过程极其痛苦,而这个痛的程度堪称比世界上任何一种痛都还要痛,所以,老师要我们在生日的时候想起妈妈,并和她道谢。 从意图上来说,老师是想我们感恩父母的不容易。但,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强烈的愧疚感。 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够不够好,能够回报母亲生育我们所承受的“痛“。

父母过得不好,#孩子会有罪恶感

在做咨询的时候,每当我提到家里人的时候,许多个案的都会泪水汪汪。因为他们大多感觉自己愧歉父母太多,怪自己无法偿还父母的付出与牺牲,总感觉自己不孝。而我相信在读着这篇文章的你,也许曾有过这样的感觉。

看见自己的父母过得不好,总是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,总会质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,才没能让他们过上好生活。甚至有的时候,当自己过得比较好的时候,又会心生一种莫名的 #罪恶感。

而这种罪恶感,也许,源自于我们有个#过度牺牲的家人。

牺牲自己,#照亮别人。

我们的文化,倾向于会颂扬“牺牲”这回事,却没意识到“牺牲”所带来的“牺牲感”将会是别人收到最沉重的礼物。

“ 因为孩子,我牺牲了工作,牺牲了生活,牺牲了梦想,“
“ 我那么努力经营这公司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交给他,“
” 如果不是你,我早就和你爸爸到美国去了,”

这些都是我真实的案例。而这些孩子往往都会陷入“过度努力”的泥沼,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,总觉得要再努力一些些,才能够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,才能够弥补他们所做出的牺牲,深怕一丝怠慢就会辜负父母的”付出“。

这种感觉就好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一样压在身上。而试问,在“牺牲氛围”下长大的孩子,又如何能够畅快地飞翔?

生孩子是父母的选择,

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。

记得有一次,我在和个案做心理咨询的时候,我尝试传达,“作为人,我们永远有选择” 的讯息给他。

”但是,我并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。” 个案说的这句,顿时让我哑口无言。

因为确实的,来到这个世界上,并非是自己的“意愿”。但讽刺的是,我们却被灌输“要感恩”被赋予的生命,要为我们并没有做过的行为”负责“。 而这似乎就存在了一些矛盾的。

生孩子其实是父母的选择,所以养孩子很自然的就是父母的义务。

但有时候,当生活过得不如意时,也许随口抱怨的一句“要不是为了你,我才不会这样。。。“ 又或许是一句像”生叉烧好过生你“的话。 这无疑是把情绪抛给了孩子,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买单。

没有能力独自生活的孩子,当然也只能单纯地承受了这些情绪,筑起了对父母的愧疚感。更甚的是认为自己的到来是父母不幸福的泉源。

孩子在那个年纪,仍无法为自己定义自身价值。因为自我价值,都是从身边的人评价,一点一滴所拼凑而成的。而父母对于孩子的评价,是他们的全世界。

别忙于牺牲而失去了你自己。

我曾经遇过一位母亲,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决定把她高职位辞了。就因为她想要有多点时间陪伴孩子。但很多人都好奇问她说,“你奋斗了那么久,为家庭牺牲,不会可惜吗?”

而这位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,“我想要陪伴孩子成长,这决定是我心甘情愿的。“, “我并没有牺牲什么,因为陪伴孩子,让我感到喜悦和快乐。”

在任何的关系当中,“牺牲”久了,难免会想要对方的回报。所以以“牺牲委屈”为基石的付出和贡献,很难让人感觉到“爱”。反而的,这种牺牲让人产生一种窒息的感觉。因为这些委屈和牺牲将会不经意地化成精神的枷锁,牢牢套在接受者身上,重重的压在接受者的肩上。

所以,请不要一味地委屈自己,成全孩子。也别因为照顾孩子,而失去了自己。因为这并不会是孩子想看到的。

没有一个孩子想看到自己的父母不幸福,也不快乐。

所以如果可以,请你先学习让自己幸福快乐。因为以“牺牲委屈”所换来的爱,太让人感到沉重,太让人感到愧疚。

因为真正让人感觉到的”爱“,从来都不是“我应该”和“我必须”,而是“我愿意。”

谢谢你读到这里。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把矛头指向任何人,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。 本篇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借这个机会去反思,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,是如何去爱身边的人的。以牺牲委屈的形式去爱人,并不会为他人带来幸福,反而是种lose-lose的结果。

虽然这篇文章在描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,但这也贯穿着其他的爱和关系,像是恋爱关系,手足关系,朋友关系。

所以我们可以开始学会先照顾好自己,而你会惊觉发现“照顾好自己”,其实是我们送给爱人们最温暖的礼物。

在这里,我也想要感谢自己的父亲,
谢谢你总是能够好好照顾自己,
让我能自由的翱翔,让我能够做自己。

25/09/22
张庭锋
MY心理学临床心理师 (CP1-214)